Select Page

自古紅顏多薄命?其實是化妝品裡含太多重金屬!

「自古紅顏多薄命」本是文人筆下的浪漫感嘆,沒想到竟也能從化妝品的成分中,找到一絲科學依據。從鉛粉、硃砂到砒霜,古代女子愛美的背後,竟藏著 「慢性毒害」的隱憂

在那個科學與醫療尚不發達的年代, 愛美之路可能就是健康耗損的開始。本文將帶你回顧 古代化妝品中常見的重金屬成分,並解析 現代法規如何防堵危害,讓你了解為什麼 「成分透明」與「合規檢驗」的重要所在

古代化妝品有多「毒」?三大重金屬真相

古代化妝品常使用之重金屬

鉛:古代最流行的美白粉底

在追求白皙膚色的年代, 古代女性普遍使用白鉛粉作為粉底,塗滿全臉,以營造明亮膚色並加強遮瑕效果; 鉛粉(cerus)作為化妝品,在多個古代文明中廣泛流行,其獨特的乳白色澤,是當時其他白色顏料所無法替代的。

即便 後人逐漸認識到鉛的毒性,其在妝容美學中的地位, 仍一度難以撼動。

汞製品:硃砂是古代常見的腮紅

硃砂的主要成分為硫化汞(HgS),是 古代常見的腮紅與口紅原料,因其 色澤紅潤、附著力佳,深受女性喜愛,常用來 點綴雙頰與唇色,營造出氣色紅潤、神采奕奕的妝容效果

古人對這種妝效的喜愛,也反映在語言中—— 成語「顏如渥丹」,意指容貌美麗如同塗抹了鮮紅丹砂,可見硃砂在古代審美中的重要地位與象徵意涵。

砒霜:傳說中的美白奇藥

與鉛粉營造出「死白」膚色不同, 砒霜的毒性會使毛細血管變得脆弱,進而導致皮下微血管破裂,呈現出 一種自然蒼白、微透血色的病態膚質,這種略帶虛弱感的蒼白,正是古代女性所追求的——看似脆弱,卻風情萬種。

為此, 砒霜在歷史上確實曾被視為一種「極端但有效」的美容手段。


為什麼重金屬這麼危險?重金屬對人體的危害解析

為什麼重金屬這麼危險?重金屬對人體的危害解析

鉛會損害神經與血液系統

鉛屬於累積性毒素,可 透過皮膚吸收、呼吸道或口服進入體內,進而 干擾神經傳導,導致頭暈、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與學習障礙;若長期暴露,還會 抑制紅血球生成,引發貧血與腎功能退化,對兒童與孕婦的危害極高。

汞可致慢性中毒與腎衰竭

汞一旦進入人體,會在組織中逐漸累積,對 中樞神經系統造成長期傷害,同時引發 腎臟、呼吸道與皮膚的炎症甚至壞死;在早期中毒階段,常出現 注意力渙散、失眠、情緒不穩、易激動、幻覺或躁症等神經與精神症狀

砷已被列為一級致癌物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分類,砷屬於「第一類致癌物」, 長期或慢性接觸不僅會影響皮膚與呼吸道,還可能 誘發肺癌、肝癌與皮膚癌等嚴重疾病;即使是微量砷,也可能造成 皮膚角化、色素沉澱,進而引發 俗稱「砷皮膚病」的慢性症狀

鎘會破壞骨骼與免疫系統

鎘不僅會損害腎功能,還會與體內的鈣質競爭吸收, 長期累積下來容易造成骨質疏鬆與骨折風險升高。女性若長期接觸含鎘化妝品,更可能影響生殖與內分泌功能,導致月經異常與免疫系統失調;若化妝品原料來自未經純化的礦石, 其鎘含量甚至可能超標

嚴重中毒時,還會引發歷史上著名的「痛痛病」,患者會因骨骼脆弱與變形而承受長期劇烈疼痛,成為 鎘危害人體的典型案例


【法規懶人包】現行台灣化妝品禁止使用重金屬成分表

【法規懶人包】現行台灣化妝品禁止使用重金屬成分表

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規定, 重金屬不得作為化妝品成分主動添加,僅容許製程中 「不可避免」的自然殘留,且有 明確上限

重金屬成分容許殘留上限CAS 
鉛(Lead)不得超過 10 ppm7439-92-1
汞(Mercury)不得超過 1 ppm7439-97-6
砷(Arsenic)不得超過 3 ppm7440-38-2
鎘(Cadmium)不得超過 5 ppm7440-43-9


哪些化妝品最容易含重金屬?

哪些化妝品最容易含重金屬?

礦物彩妝、亮粉產品

礦物彩妝與亮粉類產品常標榜「天然來源」,但若原料礦石未經嚴格純化,實際上可能殘留鉛、汞或鎘等重金屬,這些成分雖是微量,卻會隨著長期使用逐漸累積,對皮膚與健康造成潛在風險;尤其彩妝使用部位多為臉部與唇部,接觸頻繁、吸收機會高,更需謹慎選擇。

建議消費者挑選 具檢驗報告或合法認證的產品,才能在享受妝容效果的同時,避免落入 「天然卻不安全」的陷阱

未經檢驗的「網購爆款」

許多來路不明的 「網購爆品」雖然價格低廉、外包裝吸睛,但往往 缺乏合格檢驗或安全證明,部分產品來自國外代理或平行輸入, 未必符合台灣化粧品法規,加上某些國家的法規標準相對寬鬆,導致 產品可能含有超標的鉛、汞或鎘等重金屬

消費者若貪圖便宜,長期使用下可能在 不知不覺中承受健康風險,所以建議選擇 符合法規、具檢測報告的正規管道,避免成為實驗品。


化妝品重金屬常見問題 FAQ

化妝品重金屬常見問題 FAQ

Q1. 天然礦物彩妝就一定安全嗎?

A1. 不一定。若原料未經充分純化處理,仍可能殘留鉛、汞或鎘等重金屬。 長期使用下,這些物質可能在體內逐漸累積,對健康造成潛在風險

Q2. 哪一類妝品最容易含鉛?

A2. 以口紅與粉底最需留意!口紅可能因色料來源含有微量鉛,且長時間直接接觸唇部,甚至可能被不經意攝入;粉底若含礦物成分,也有殘留鉛的風險。

Q3. 看產品包裝能看出是否含重金屬嗎?

A2. 以口紅與粉底最需留意!口紅可能因色料來源含有微量鉛,且 長時間直接接觸唇部,甚至可能被不經意攝入;粉底若含礦物成分,也有殘留鉛的風險。

Q4. 使用後皮膚刺癢、泛紅是否為中毒?

A4. 不一定喔!這些症狀也可能源於 其他成分引發的過敏反應。建議立即停用產品,並諮詢皮膚科醫師確認原因,以確保後續使用安全。

Q5. 如何確認化妝品有通過重金屬安全檢測?

A5. 消費者可以主動向廠商確認產品是否具備第三方檢驗報告。若廠商能進一步提供 PIF(產品資訊檔案),則表示該產品已完整保存成分資訊、安全性評估與檢測數據,能讓消費者在選購時更有保障,也代表 品牌對產品安全性的高度負責


「美」不應該是拿健康換來的

從歷史與科學的角度來看,古代女性因化妝而中毒並非虛構傳說。雖然現代已有嚴格法規管控,但「懂得選對化妝品」依舊是消費者的重要課題,愛美無罪,但若以健康為代價,就失去了美的真正意義。

台灣隨著 PIF(產品資訊檔案)制度的推行,產品是否含有重金屬殘留,將更透明、更具依據,這不僅是法規上的要求,更是保障消費者安全、建立市場信任的重要一步。


參考資料

化粧品法規諮詢服務平台-化粧品禁止使用成分表修正規定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我國禁止化粧品中添加重金屬鉛
維基百科-鉛粉
國家地理-你把「毒」搽在臉上嗎?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我國禁止化粧品中添加重金屬汞
科技大觀園-汞的自述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全球資訊網-鉛會損害神經與血液系統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遠離重金屬中毒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Arsenic, Metals, Fibres, and Dusts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我國禁止化粧品中添加重金屬鎘
維基百科-痛痛病

【2025 圖解懶人包】化妝品產品登錄 5 步驟+常見問題全攻略

如果你是化妝品品牌、代理商或剛要進入市場的新創團隊,那麼 「化妝品產品登錄」這件事,你一定不能忽略~自 2019 年《化妝品衛生安全管理法》上路後,只要商品想要合法上市,就必須完成登錄流程,這是最基本的法規門檻。

本篇文章將一步一步帶你了解 「化妝品產品登錄」怎麼做、需要準備什麼資料、流程有多繁瑣(其實沒那麼難),甚至連 常見錯誤與費用修正草案 都一併整理給你,跟著我們一起來登錄吧!

化妝品產品登錄前必懂:哪些產品與業者需要登錄?

化妝品產品登錄前必懂:哪些產品與業者需要登錄?

一般化妝品與進口產品都要登錄

自從《化妝品衛生安全管理法》上路後,不論是國產還是進口的化妝品,只要要在台灣市場銷售,就 一定要完成登錄流程,所以涵蓋了 所有化妝品、保養品、洗髮精、口紅…等常見商品。

提醒 ‼️2024 年 7 月 1 日起,就已 取消「特用化妝品」分類統一歸類為一般化妝品管理囉!

誰負責登錄?品牌商、經銷商各有責任

  • 本地品牌商:需為自己設計與生產的產品負責登錄。
  • 經銷商/代理商:需為所有進口至台灣的化妝品產品負責登錄。

當然你也可以尋求代辦進行辦理!


化妝品產品登錄流程 5 大步驟解析(含圖解)

化妝品產品登錄流程 5 大步驟解析(含圖解)

化妝品產品登錄步驟一:申請帳號與登入系統

化妝品產品登錄步驟一:申請帳號與登入系統

要開始登錄流程,得先申請帳號:

(1) 有工商憑證者

  • 插入工商憑證 IC 卡登入系統。
  • 若為首次登入,系統會自動跳轉至 「廠商基本資料維護」 頁面,需先建立公司基本資料。
  • 若非首次登入,則可直接進入系統操作。

(2) 無工商憑證者

化妝品產品登錄步驟二:填寫產品基本資料

化妝品產品登錄步驟二:填寫產品基本資料

進入產品基本資訊頁籤,需建立以下欄位:

  • 登錄編號:
    • 共 22 碼,前 8 碼為統一編號,後 14 碼由廠商自編。
    • 若未滿 14 碼,系統自動補 0。
    • 僅可使用阿拉伯數字及半形英文字母。
    • 建立後不可修改,為必填欄位。
  • 聯絡人:自「廠商基本資料維護」功能中擷取未停用之緊急聯絡人清單。
  • 提交日期:送出申請後由系統自動代入。
  • 登錄期限:系統自動依提交日 +3 年填入。
  • 案件狀態:系統顯示目前進度。
  • 版次:會隨案件變更、展延或註銷而更新。
  • 製造與包裝作業場所:輔助代碼視窗需先選擇「國產」或「輸入」,系統會依選擇顯示不同資料。

化妝品產品登錄步驟三:填寫產品全成分資料

化妝品產品登錄步驟三:填寫產品全成分資料

進入全成分頁籤後,需逐一登錄產品之全部成分名稱:

若屬於 衛生福利部公告之特定用途成分、限制使用成分、防腐劑,或其他 具使用限量規範的成分,必須 勾選「標誌量」並正確填寫實際含量;若於成分搜尋過程中,遇到 僅大小寫不同卻顯示為不同成分的情況,請撥打登錄諮詢專線 02-2298-8900 反應。

化妝品產品登錄步驟四:提交資料並繳費

化妝品產品登錄步驟四:提交資料並繳費

填完資料將案件點選 「提交」 後,若 「提交結果」欄位顯示「成功」,代表案件已提交完成,但別以為這樣就結束囉!後續應完成繳費,當「案件狀態」欄位顯示結案,才表示完成產品登錄。

化妝品產品登錄步驟五:結案取得產品登錄資料

化妝品產品登錄步驟五:結案取得產品登錄資料

完成繳費並通過系統審核後,可至 WEBAPI 登錄處理結果查詢查看狀態,若案件成功匯入,會出現綠色功能鍵,點選即可直接連結至該案件,並在 「案件狀態」欄位顯示為「結案」。

不過要注意,取得「結案」並不代表產品就能立即販售!還必須完成 PIF(產品資訊檔案)建置,才能確保上市後符合查核與市場規範。

提醒 ‼️每件產品登錄有效期限為 3 年,效期屆滿前 3 個月內,需主動辦理展延登錄喔!


化粧品登錄行政規費即將上修?現行與修正草案一次看

化粧品登錄行政規費即將上修?現行與修正草案一次看

主管機關於 114 年 3 月 6 日公告化粧品登錄行政規費修正草案,其中部分費用有調整,以下為對照總表:

項目現行費用草案費用(擬上修)差異
登錄申請$600/件$1,200/件+600 元
登錄變更$600/件單筆變更:$800/件
多筆變更:
十筆以下收取 $800/組;超過十筆後收取 $200/件
+200 元
登錄展延$600/件$600/件0 元

提醒廠商修正草案尚未正式上路,若有新產品或即將到期的案件,建議可於舊制尚在生效期間提早申請登錄或展延,以節省成本!


FAQ:化妝品產品登錄你最常問的問題

Q1:如產品由不同代工廠代工,需要全部進行登錄嗎?

A1:需要!若產品有多家代工廠(委託製造場所),則需要依不同製造場所分別登錄

Q2:若產品成分配方相同,但於市面以不同品名販售,可否用同一案件編號登錄?

A2:可以,但需要符合:產品配方成分相同且產品負責業者相同(同一品牌商),則可以同一案件編號登錄,惟於產品中文(外文)品名部分則需將每種不同品名分別登錄。

Q3:多筆產品名稱與成分相同,僅成分比例不同,可否登錄為同一件?

A3:需視該成分是否為「使用限量成分」:

  • 若為使用限量成分 → 必須分別登錄,並標註實際濃度。
  • 若為非使用限量成分 → 可同一案件編號登錄,但不同品名仍需分別登錄。

Q4:英文品名欄位除了英文之外,是否可輸入其他語言?

A4:不可以!化粧品英文品名須以英文輸入。

Q5:英文品名欄位是否可不用登錄?

A5:僅國產化粧品得免登錄英文品名(可空白不填,或輸入 NA/N/A 表示);而進口化粧品則必須登錄英文品名

Q6:產品類型中「系列產品」是什麼意思?

A6:「系列產品」 指同一系列化粧品,其 成分配方、劑型、用途與製造場所皆相同,僅在 色素或香料 上有所差異。例如:口紅雖有不同顏色,但除了使用的色素不同外,其餘成分皆相同,即屬於系列產品。

Q7:系列產品若僅香料或色素不同,可視為一件產品登錄。但若是萃取成分不同,也可以算同一件嗎?

A7:不一定,需視萃取成分角色決定:

  • 若把萃取成分視為「香料或色素」 → 可視為一件產品登錄。
  • 若把萃取成分視為「功效成分或其他成分」 → 不屬於系列產品,需個別登錄。

Q8:產品類型中「組合式產品」是什麼意思?

A8:組合式產品是指兩種(或以上)產品,需合併使用或無法單獨販售,例如:染髮劑第一劑+第二劑、多色眼影盤、口紅盤…等,但若產品可單獨販售,就必須個別登錄囉~

Q9:產品名稱已包含品牌名稱,是否還需要另外填寫「產品品牌」欄位?

A9:「產品品牌」欄位屬於非必填項目,若產品名稱中已包含品牌名稱,可以直接於 「產品名稱」欄位填寫完整名稱,不過須與外包裝或容器所標示的品名完全一致!例如:外包裝標示「品名:標準認證水感精華」,則產品名稱應填寫 「標準認證水感精華」。

Q10:旅行組或促銷活動組(含洗髮精、沐浴乳、洗面乳等),可登錄為一件產品嗎?

A10:若組合內的品項僅能整組販售,則可視為一件組合式產品辦理登錄;但若組內品項日後規劃可單獨販售,則需針對可單獨販售的產品分別登錄。


想知道產品有沒有合規登錄?上查詢平台立即確認

無論你是剛起步的新品牌,還是經營多年的美妝企業,化妝品登錄流程都需要專業且謹慎處理。而對消費者來說,若想確認手上的產品是否已完成登錄,也可以直接透過食藥署「化粧品產品登錄平台-民眾查詢」,輸入產品品名或登錄編號,一鍵確認產品是否合法登錄,讓購買更安心。

若你仍在卡關於平台申請、成分填寫、或費用疑問,歡迎跟標準認證團隊免費諮詢,幫助你的產品更快上架,更安心上市!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13 年 7 月 1日起 化粧品不分類 迎接管理新時代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化粧品產品登錄專區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化粧品產品登錄平台系統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化粧品產品登錄平台系統-民眾查詢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預告修正「化粧品行政規費收費標準」草案

微生物檢測只是基本!產品開封後要能安心使用,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才是關鍵

你可能會想:「我的產品已經做了微生物檢測,為什麼還需要進行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呢?」
其實原因是,微生物檢測只能證明產品在『出廠當下』沒有被污染,但並不能保證產品在開封後、使用過程中依然能有效對抗微生物入侵,這時防腐劑是否真的能在使用過程中持續發揮保護力,才是產品能夠持續安全的關鍵
這就是為什麼化粧品還需要經過防腐效能試驗的原因,具體要如何執行,就跟著本篇文章繼續看下去吧!

什麼是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

什麼是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

什麼是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

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Preservative Efficacy Test, PET),又稱挑戰性測試(Challenge Test),是一項針對化粧品防腐系統進行的關鍵檢測,目的在於驗證產品在遭遇微生物污染時,是否具備足夠的自我防禦力

即使配方中已添加防腐劑,若在真實使用情境下無法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長,依然形同無效防護;所以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測的不是「剛出廠時產品乾不乾淨?有沒有超標菌種?」,而是模擬「實際開封使用後,產品會不會被污染?是否能確保產品安全?」

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流程

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流程 1:樣品準備

選用與市場販售一致的 最終包裝產品 作為檢測樣品,確保 成分、包材與實際流通版本相同,如此才能 真實反應產品在實際使用情境下的防腐效能

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流程 2:微生物接種

將產品接種 標準測試菌株,包括 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白色念珠菌及黑麴菌,這些菌株模擬產品在 開封後可能遭遇的污染源

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流程 3:多時間點觀察

於第 0、7、14、28 天分別取樣觀察,透過菌落變化來分析防腐系統是否具持續效能

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流程 4:提供檢測報告

檢測人員會依菌落數變化計算對數減少值(log reduction),若防腐系統有效微生物數量應顯著下降或穩定維持在可接受範圍內;檢測人員將結果完整記錄於檢測報告,作為後續法規申報與配方優化的依據


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和微生物檢測有什麼差別?

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和微生物檢測有什麼差別?
項目微生物檢測報告防腐效能試驗(PET)
目的防止第一次污染防止第二次污染
檢測方法抽樣培養檢查菌落是否符合法規標準或不得檢出接種指定菌種後觀察不同時間段抑菌效果
時間點當下時間點多時間點持續觀察
檢測指標生菌數、不得檢出之 4 大菌種菌落的對數減少數值

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和微生物檢測差異 1:檢測目的不同

微生物檢測:確認產品在出廠時是否已受菌落污染,屬於出廠前的品質把關
防腐效能試驗:評估產品在開封與使用過程中,能否持續抑菌,確保全使用期間的安全性

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和微生物檢測差異 2:檢測方法的不同

微生物檢測:自成品中抽樣後直接培養,觀察是否出現菌落生長
防腐效能試驗:接種特定標準菌株,再觀察防腐系統是否能有效抑制或消滅這些菌種

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和微生物檢測差異 3:檢測時間點的不同

微生物檢測:僅在當下時間點進行檢查。
防腐效能試驗:需在多個時間點持續監測菌數變化,常見為第 0、7、14、28 天


哪些產品特性可以免除防腐效能試驗?需要提供哪些評估資料?

哪些產品特性可以免除防腐效能試驗?需要提供哪些評估資料?

不過並非所有化粧品都必須進行防腐效能試驗!這類可免測的產品稱為低微生物風險產品。依據 ISO 29621:2017 與 TFDA 指引,若產品的配方、物理化學性質或製程條件本身不利於微生物生長,則在實際使用期間發生污染的風險極低,可由專業安全評估員確認後免予檢測

哪些產品特性可以免除防腐效能試驗?

符合下列條件的產品,可在提供完整佐證資料並納入 PIF,但請注意,這個不是針對產品類型一刀切來判定,而是必須檢視實際配方成分後才能做出結論喔!具體請諮詢你的 SA 簽署人員或代辦廠商~

以下提供常見案例類型:

  • pH 極端(≤ 3.0 或 ≥ 10.0)的產品,微生物難以存活。
  • 無水配方(如油類、蠟筆狀化妝品)缺乏水分支持微生物繁殖。
  • 高濃度酒精(≥ 20%)或其他抑菌溶劑,能天然抑制細菌和黴菌。
  • 高溫填充(≥ 65°C)的產品,在製程中已達到殺菌效果。
  • 低水活性(aw ≤ 0.75),不利於微生物代謝與繁殖。
  • 一次性包裝
配方主要成分物理化學因子條件產品類型範例
pH≤ 3.0含乙醇酸 (glycolic acid) 之去角質產品
pH≥ 10.0直髮劑
無水產品身體油、眉筆
乙醇或其他酒精≥ 20%髮膠、香水類
填充時溫度≥ 65°C唇膏、口紅、霜狀腮紅
水活性 (aw)≤ 0.75
極性有機溶劑類
(乙酸乙酯、乙酸丁酯)
> 10%指甲油、去光水
鹼性化合物氨 ≥ 0.5%;單乙醇胺 ≥ 1%染髮劑、燙髮劑
氯化鋁化合物及其鹽類≥ 25%止汗制臭劑
過氧化氫≥ 3%頭髮脫色、漂色、燙髮劑

如果要評定不需做防腐檢測要提供什麼?

若要評定產品可免除防腐效能試驗,必須由具資格的安全資料簽署人員評估,確認產品屬於低微生物風險,並提供完整的理由與佐證資料;若安全資料簽署人員認為產品仍有必要進行檢測,那還是需要依照規執行防腐效能試驗喔~


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常見 5 大 FAQ

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常見 5 大 FAQ

Q1. 做完微生物檢測,還需要做 PET 嗎?

A1. 是的!微生物檢測只能確認產品出廠時是否無檢出菌,而PET(防腐效能試驗)則是評估產品在開封與使用期間,是否仍能持續抑菌並保持安全

Q2. 無水產品一定可以免測嗎?

A2. 不一定喔!雖然水活性低代表微生物不易生長,但仍需由專業安全資料簽署人員檢視全成分與配方特性,並確認屬於低微生物風險產品,且附上完整佐證資料或說明理由才可以喔~

Q3. 防腐劑加越多就越安全?

A3. 錯!過量的防腐劑可能造成肌膚刺激,且某些成分之間還會產生拮抗作用,反而降低防腐效果,因此必須從整體配方與安全性評估來決定添加量。

Q4. 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未通過怎麼辦?

A4. 那就需要重新調整配方提升防腐系統的效力,並在改善後再次進行檢測,確保符合安全與法規標準喔!

Q5. 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適用哪些國際標準?

常用的國際規範包括 ISO 11930USP <51>(美國藥典)EP 5.1.3(歐洲藥典),這些方法皆用於評估產品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抵禦微生物污染的能力,並提供可量化的抑菌數據


別讓你的產品開封即風險!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不可省

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是守護產品安全的第二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出廠前的微生物檢測,確保產品在交到消費者手中時是潔淨,而第二道防線,則是模擬產品在開封後的真實使用情境,評估其防腐系統能否持續抑菌;對於追求長期穩定與市場競爭力的品牌來說,防腐效能試驗不是選項,而是必要條件喔!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化粧品產品資訊檔案(PIF)專區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化粧品防腐效能試驗指引
潮健康-臉部紅腫癢痛別急著怪敏感肌!專家揭祕:可能是產品防腐效能出問題
四季線上-臉部紅腫癢痛別急著怪敏感肌!專家揭祕:可能是產品防腐效能出問題

化粧品外包裝標示規定有哪些?3 大重點一次掌握

想在台灣合法販售化粧品?那你一定要了解「化粧品外包裝標示規定」!根據《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第七條》,外包裝上必須標明的資訊可不少,本篇文章幫你整理出3 大標示重點,讓你一次搞懂、避免踩雷,安心進入市場

化粧品外包裝要標什麼?10 大基本資訊不能少

化粧品外包裝要標什麼?10 大基本資訊不能少

在台灣販售的化粧品,包裝上至少要列出以下這 10 項資訊:

化粧品外包裝標示 1:品名

品名是消費者辨識產品的第一關鍵,應以中文明確標示,且需置於外包裝的顯著位置,以利識別;若產品同時具有外盒與容器,外包裝須清楚標示中文品名,容器則應至少標示中文或外文品名,以確保使用過程中仍具辨識性,降低誤用風險。

化粧品外包裝標示 2:用途

產品應清楚告知消費者產品的正確使用方法,例如「取適量塗抹於臉部」或「搭配化粧棉使用」,同時也要說明儲存條件,如「避免陽光直射」、「置於陰涼處」,或標示「開封後兩年內使用完畢」…等。

化粧品外包裝標示 3:用法與保存方式

產品應清楚告知消費者產品的正確使用方法,例如「取適量塗抹於臉部」或「搭配化粧棉使用」,同時也要說明儲存條件,如「避免陽光直射」、「置於陰涼處」,或標示「開封後兩年內使用完畢」…等。

化粧品外包裝標示 4:淨重、容量或數量

這項標示的目的是讓消費者一目瞭然產品內含的實際數量,例如「50mL」、「100g」、「30片裝」等,不論是瓶裝、罐裝、片狀、組合包裝,都應明確標示內容量。

化粧品外包裝標示 5:全成分名稱(可用英文)

所有成分名稱應依據法規完整揭露,其標示內容須參考以下命名系統之一:International Cosmetic Ingredient Dictionary(INCI)、中華藥典、US Pharmacopoeia(美國藥典)、European Pharmacopoeia(歐洲藥典),或其他公定書。

成分名稱可使用中文或英文呈現,標示順序則須依含量由高至低排列,含量低於 1% 的成分可任意排列於其他主要成分後。

📌 特別提醒:衛福部於 114 年 1 月 21 日擬定草案,針對香精與香料的標示方式新增彈性規定:未來可統一以「香精」、「香料」、「Flavor」、「Fragrance」、「Parfum」、「Perfume」或「Aroma」等通用用語表示;不過,若特定香料成分另有規範,仍需依其規定辦理。實際實施日期尚未公告,建議業者密切追蹤相關法規進度喔!

化粧品外包裝標示 6:使用注意事項

產品外包裝應清楚列出使用時需特別留意的事項,例如避免接觸眼睛、勿用於傷口、或避免兒童誤食等警語,對於敏感性肌膚使用者,也可加註建議先進行局部測試等提醒。

化粧品外包裝標示 7:製造或輸入業者的名稱、地址、電話

產品應明確標示負責製造或輸入的公司名稱、地址與聯絡電話,除了便於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有疑問或需要申訴時能夠聯繫外,也有助於在產品品質出現問題時,主管機關能迅速追蹤來源、執行回收或調查作業

化粧品外包裝標示 8:製造日期 or 有效期間 or 保存期限

這三項中必須任選兩項標示,例如「製造日期+有效期間」或「有效期間+保存期限」,以清楚揭示產品可安全使用的時限。

化粧品外包裝標示 9:批號

每一批化粧品產品都應標示專屬的批號,作為該批次製造紀錄的識別依據。主要是為了當發生產品異常或安全事件時,能快速追溯至該批次進行問題確認與必要的回收處置,降低風險並保護消費者權益。

化粧品外包裝標示 10:其他主管機關規定的應標示事項

除了前述基本項目外,部分產品還需依其功能性補充特定標示,例如:防曬產品應標明防曬係數(如 SPF、PA 值);美白、抗痘等特殊用途商品,則需依主管機關公告加註安全警語或使用建議。

📌 特別提醒:除「全成分名稱」可用英文標示外,其餘內容必須使用繁體中文。


包裝和容器都要標示嗎?標示規範與字體這樣做

包裝和容器都要標示嗎?標示規範與字體這樣做

外包裝與容器標示規定

化粧品的標示不僅限於外盒,連內部容器也有明確規範,產品至少需有一處載明完整的法定標示資訊。

  • 若產品僅有單一包裝形式(僅有盒裝或僅有容器),則該部分即需載明所有應標示事項,不得省略。
  • 若產品同時具備外包裝容器,則外包裝應於明顯處標示完整中文品名,並包含所有應標示資訊;容器則需至少標示中文或英文品名,以便消費者在未持外盒時,仍能辨識產品內容。

標示字體大小規定

很多人以為只要有標示就好,其實字體太小也會違規。法規明定字體最小尺寸如下:

容量/重量範圍最小字體高度與寬度
800g / mL < X2.0 mm
300g / mL < X ≤ 800g / mL1.6 mm
X ≤ 300g / mL1.2 mm

外包裝或容量太小怎麼標?40cm² 以下也有解法

產品的最大標示面積小於 40 平方公分,可啟動「簡化標示」方案。此時只要在外包裝或容器上標明以下 4 項即可:

  1. 品名
  2. 用途
  3. 製造或輸入業者名稱
  4. 製造日期 or 有效期間 or 保存期限(三擇二)

其他標示資訊可放於卡片、仿單、吊牌或說明書中,但所有內容必須集中在同一張標籤上,不可分散標示,以利法規查驗與消費者閱讀。


五大常見化粧品外包裝標示錯誤

五大常見化粧品外包裝標示錯誤

化粧品標示細節繁多,許多廠商常在不經意間犯錯,以下是常見的十大違規風險,快來檢查你有沒有中招:

Q1. 全成分太多了,可以只標示主要成分嗎?

A1.不行!產品應標示全成分名稱,不得僅標示部分原料。

Q2. 批號已噴印在內瓶,可以標示「詳見內瓶」嗎?

A2. 不可,若產品有外包裝,則外包裝或標籤上應明顯標示批號。

Q3. 產品是從國外進口,可以直接使用原本標籤嗎?

A3. 不行喔!即便為進口化粧品,也必須依照《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補上中文標籤,不得僅使用原有的外文標示。

Q4. 外包裝標示字體有大小限制嗎?

A5. 有的~不同容量有對應的最小字體規格,違規可能導致退貨或下架。

Q5. 保存期限、製造日期要三個都寫嗎?

A5. 不用三個,只需選擇其中任兩項標示即可,請遵守「三選二」原則。


化粧品標示做得好,合規上架無煩惱!

化粧品外包裝標示從成分揭露、容量標示、期限管理到字體規範,每個環節都需要仔細著注意,快把這篇收藏起來,從現在開始,每一項標示都做到位吧~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預告修正「化粧品外包裝、容器、標籤或仿單之標示規定」第七點草案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化粧品外包裝、容器、標籤或仿單之標示規定

因微生物污染被下架!你的產品過得了微生物檢測嗎?檢測標準一次看懂

你知道你每天擦在臉上的化粧品,其實也可能「超標細菌」嗎?

就在2025 年 7 月,歐盟針對一款保濕霜發布消費警訊,原因竟是——微生物污染。該產品當場遭到全面回收,牽動國際品牌聲譽,也再次提醒業界:產品上架前,是否經過合格的微生物檢測,將成為品牌能否站穩市場的關鍵之一

台灣也不例外,早在2022 年起,衛福部就公告並施行新版《化粧品微生物容許量基準》,規範更嚴、標準更清楚,本文將帶你一次了解微生物檢測的細節

什麼是微生物檢測?為什麼化粧品需要做?

什麼是微生物檢測?為什麼化粧品需要做?

什麼是微生物檢測?

微生物檢測是指透過實驗室檢驗方式,判斷產品中是否含有超過標準的細菌、黴菌,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特定病原菌

雖然微生物看不見、摸不到,但它們的存在與否,直接影響產品是否符合法規、能否上市,甚至決定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信任分數

為什麼化粧品需要做微生物檢測?

化粧品不像一般商品,它們會直接接觸皮膚、黏膜,甚至眼部等高度敏感區域;一旦產品中含菌量過高,或混入特定病原菌,就可能導致使用者出現紅腫、過敏、眼睛感染…等症狀。


台灣化粧品微生物檢測標準怎麼規範?

台灣化粧品微生物檢測標準怎麼規範?

根據《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第六條,衛福部於 2021 年修正《化粧品微生物容許量基準表》,自2022 年起施行,將化粧品依使用風險分為兩類,並明確規定「生菌數上限」與「不得檢出菌種」

生菌數容許量標準

類型適用範圍生菌數上限
高風險化粧品三歲以下孩童用、眼部周圍用及使用於接觸黏膜部位之化粧品。≤100 CFU/g 或 mL
一般化粧品其他臉部、身體等產品。≤1000 CFU/g 或 mL

四大不得檢出菌種

無論是哪一類產品,皆不得檢出下列四種菌

  •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 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如果微生物檢測沒過關,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微生物檢測沒過關,會發生什麼事?

消費者使用風險上升

當產品衛生控管不當,導致微生物超標,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使用者肌膚的即時反應
像是紅疹、灼熱感、搔癢、甚至眼部感染等問題,往往悄悄發生,而消費者第一時間可能只覺得「不適合我」,而這可能就來自產品未通過基本的微生物檢測,使得細菌污染了產品所致。

品牌信譽受損

當產品未通過微生物檢測,不只是單一批次的損失,更可能引發整體品牌信任崩盤
2025 年 7 月,歐盟 EC 發布消費警訊指出,AVA Laboratorium所生產的化粧品「EXTRA MOISTURIZING CREAM」因遭檢出微生物污染,違反安全規範,進而被勒令全面回收,這不僅影響品牌形象,更直接波及其在國際市場的上架資格與通路合作

法規處分與高額罰鍰

根據台灣《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規定,若產品未通過微生物檢測或出現衛生安全問題,品牌將面臨以下處分風險

  • 違規產品:須立即停止販售,並於限期內全面回收
  • 行政罰鍰:處新台幣 2 萬元至 500 萬元罰鍰,並可按次處罰。
  • 重大違規時:得勒令停業、廢止公司、商業、工廠登錄或許可產品登錄證亦可被廢止…等。


品牌如何強化「微生物檢測」的預防與管理?

品牌如何強化「微生物檢測」的預防與管理?

在化粧品法規日益嚴格的市場中,品牌若想避免因微生物污染導致產品下架、信任流失,必須在製造與上市前建立起完善的預防機制。以下三個關鍵步驟,是強化產品安全最有效的起點

挑選有 GMP 認證的製造廠

選擇通過 GMP(良好製造規範)認證的工廠,是確保產品從原料到包裝皆符合衛生與控菌要求的基本條件。GMP 認證不只是產能與流程的證明,更代表該工廠有制度化管理微生物風險的能力,包括潔淨室環境、人員操作標準與水源控管

產品經過第三方實驗室檢測

除了內部品管,品牌應主動委託第三方實驗室進行微生物檢測,確保每一批產品都符合生菌數標準,並未檢出法定禁止的致病菌,透過第三方報告],不僅強化產品可信度,也可作為報關與資料建檔(如 PIF)之依據

交由安全評估員確認產品資料合規

產品上市前,應交由合格的化粧品安全評估員進行全面性評估,確認產品配方、使用途徑與檢驗數據皆符合國內外法規;目前安全評估報告是許多國際通路(如歐盟)上架前的必要條件,也是品牌自律與負責的表現喔!


微生物檢測是肌膚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真正能長久經營的品牌,不只會做行銷,更懂得用「檢測數據」守住信任、用「透明機制」回應市場;如果你對於產品檢驗、微生物風險控管、或 PIF 認證流程有更多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繫,一起為化粧品市場建立更穩固的安全底線!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化粧品產品資訊檔案(PIF)專區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國外消費紅綠燈>國際化粧品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化粧品微生物容許量基準表

PIF 第二階段 7 月正式上路!標準認證推合規整合方案助美妝品牌轉守為攻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日前公告,自 2025 年 7 月 1 日起化粧品產品資訊檔案(Product Information File, PIF)制度將正式邁入第二階段。包括嬰兒用唇用眼部用化粧品,以及非藥用牙膏與漱口水等產品,業者須在產品上市前完成PIF 建置,並經安全簽署人員確認資料內容,以確保消費者使用安全

讓合規變品牌力,標準認證啟動 PIF 一站式整合服務

讓合規變品牌力,標準認證啟動 PIF 一站式整合服務

面對法規上路,美妝產業迎來全新挑戰與轉型契機。過去被視為「合規成本」的PIF,如今已成為品牌能否順利上市、取得市場信任的必要條件,標準認證公司近期推出PIF 合規整合服務,結合市場趨勢報告AI 簽核系統媒體行銷資源,協助品牌將合規轉化為品牌力,從被動應對轉為積極佈局。

標準認證指出,美妝新品從研發到上市,常面臨三大隱性成本壓力。首先是法規流程不清,導致品牌必須反覆調整包材設計、配方與標示內容,耗費時間與資源;其次是部門間缺乏橫向整合,研發、法務與行銷資訊難以同步,降低整體效率;最後則是上市時程與法規審核進度未能對齊,影響產品上市時機與聲量發酵。

為此,標準認證導入AI 智能審核系統法規風控預警機制,協助品牌快速完成PIF 建置,提升整體簽核效率,同時降低人為錯誤與重工風險;另一方面,透過全球美妝市場監測機制,每月提供國際趨勢國內輿情分析,幫助品牌即時掌握市場脈動佈局新品策略。而針對已完成簽核的產品,標準認證亦整合一線媒體提供免費曝光,讓PIF不再只是法規責任,更成為新品行銷的起點,有效強化品牌信任度


PIF 不只是通行證,更是品牌價值的起點

PIF 不只是通行證,更是品牌價值的起點

2026 年 7 月起PIF 制度將全面實施,標準認證呼籲,對於尚未啟動建置流程的品牌方、製造商、經銷商,應盡早整合資源、展開準備。
「與其等主管機關抽查才緊急補件,不如現在就啟動規劃,將合規成本轉為品牌紅利。」

標準認證執行團隊強調,面對制度落地與市場趨嚴的雙重壓力,提前布局才能贏得主導權,而標準認證所提供的三大整合服務,正是協助品牌迎戰PIF 制度浪潮、穩健走向市場的助力。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化粧品產品資訊檔案(PIF)專區
潮健康-化粧品 PIF 第二階段上路!7 月起嬰兒用、牙膏選購更安心